摘 要: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沃爾特·李普曼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輿論懸于虛空大地的圖景,認為公眾輿論是不可能的。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和傳播環境的變化,公眾輿論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可能,并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公眾輿論;互聯網;刻板成見;擬態環境;
一、引 言
1922年,美國著名新聞評論家和作家沃爾特·李普曼寫下了《公眾輿論》一書,被列為傳播學的奠基之作,開啟了輿論學的大門。它第一次對公眾輿論做了全面的描述,分析了阻礙公眾接近真相的種種因素,首次提出了“擬態環境”和“刻板成見”的概念,也引發了后來人對議程設置這一理論的研究。如今,雖已過去將近一個世紀,但此書影響未消,我國的許多傳播學者也對此進行了解讀,如黃旦在《輿論:懸在虛空的大地?》一文中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對整本書進行了評述,而姜紅在《輿論如何是可能的?》闡述了李普曼所認為的輿論發生機制,還有一些學者就書中的關鍵概念“擬態環境”和“刻板成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還有對書中所蘊含的議程設置思想和報刊的運行過程進行了解讀。
但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在網絡廣泛普及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對公眾輿論進行更多的思考,找尋其存在的特征和意義。
二、李普曼筆下的公眾輿論
“公眾輿論”一詞最早出現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作為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盧梭認為,“公眾輿論是理性公正的,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因此理性的公眾輿論最終可以主導政府決策。[1]”但李普曼對此卻進行了反思并持有相反的意見,他用了整整一本書的內容來討論這一概念,雖沒有下任何明確的定義,但卻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公眾輿論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他看來,當下的公眾并不能自發的形成真正的輿論。
就輿論的主體而言,其應是公眾,“公眾是由社會中占大多數的具有獨立自主意識的人組成的。[2]”但在李普曼看來,人們除了具有一定的獨立思想之外,還有著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見。對此他有著非常的經典的描述:“多數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置身于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我們一眼就能認出早已為我們定義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們也傾向于按照我們的文化所給定的、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3]”這表明公眾并非是理性的個人,他們會受到所處社交圈子內文化的影響,也會受到先入為主的成見的影響。另外李普曼也明確的說道:“其特點是先于理性被投入應用。這是一種感知方式,它在我們所意識到的信息尚未經過我們思考之前就把某種性質強加給這些信息。[3]”這指出了一個事實,公眾習慣于帶著成見去看待任何事物,如果看到的完全合乎他們的預想,成見就會進一步加強。因而,固有成見保護著公眾,在它們的防衛下,公眾能夠很輕松地融入所在的社交圈子,也能讓他們繼續感受到所處的地位是安全的。
在描述公眾輿論的客體時,李普曼引入了“擬態環境”這一概念。他認為“一個人對于并未親身經歷的事件所能產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內心對那個事件的想象所激發起來的情感。[3]”真正的現實環境太龐大、太復雜,人們不得不在能夠駕馭它之前使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去對它進行重構,但“偶然的事實,創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的信以為真,這三種因素便會產生一種虛假的現實。[3]”使得在社會生活的層面上,人對環境的調適是通過“虛構”這一媒介進行的,因而即使重構得再精確,也不等于是真正的現實。
至于輿論本身,由于輿論面對的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見摸不著而又令人困惑的事實,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因此,不同見解組成的公眾輿論變得模糊不清。在李普曼看來,那些帶有刻板成見的人在面對擬態環境中的事物所做出來的反映,也是那么的不真實,所以,公眾給輿論只能是“他人腦海中的圖像——關于自身、關于別人、關于他們的需求、意圖和人際關系的圖像……這些對人類群體或以群體名義行事的個人產生著影響的圖像,就是大寫的輿論。[3]”
三、互聯網時代的公眾輿論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民人數的迅速增多,網絡越來越成為大多數人發表意見的平臺,由于網絡媒體本身其傳播方式的復雜性和交互性,使得網絡上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陳力丹曾將輿論定義為:“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4]”據此,如果要給網絡輿論下一個定義,我們暫且可將它定義為:網絡輿論就是公眾在基于網絡這個平臺上所表達的對于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它的主體是所有能夠接觸到網絡的公眾,客體依然是來源于現實社會中的某些現象和問題。
在互聯網迅速普及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經使公眾輿論成為了可能。這具體表現在:
(一)輿論主體——公眾已日漸成熟
目前,我國的網民人數已經超過四億,網民們公開發表意見的各種論壇、博客、微博、輕博等也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而得以產生,正是這種新的技術,“把人類社會及其多樣復雜的各個部分連成了一個新的世界,使人類的連接方式和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5]”由此,在新的傳播環境下,作為網絡輿論的主體,網民們呈現出新的特征:
1.公眾的意見表達愿望增強
互聯網傳播的自由性使得網民們幾乎可以就任何新聞事件或社會問題發表或交流意見,所發表的意見屬“陽春白雪”也罷,屬“下里巴人”也罷,只要他有意見表達意愿,都可以表達出來進入到網絡空間。這使得在現實生活中沉默的大多數找到了表達的渠道,有可能變成互聯網上的活躍分子。
2.刻板成見的作用正在減弱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地球村”這一構想成為可能,這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媒體時代的人們很難走出固有的社交范圍,也很難直接接觸到地球另一端的事件,但互聯網擴大了人們的交際圈子,它可以讓人們接觸到不同的思想觀念,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其它地區發生的事件,它消弭了橫亙在人與人之間的地域界限,也讓更多的人獲得了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同的文化之間開始有了交集,一些舊有的成見因為有了新的思想的影響而逐漸消逝,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互聯網使得固有的成見正在減少,作用也在慢慢減弱。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