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庫連接出錯:SELECT S.*,M.alias AS M_alias,M.keywords AS M_keyword,M.config AS M_config FROM p8_sort S LEFT JOIN p8_article_module M ON S.fmid=M.id WHERE S.fid='73'

Table 'ksfbw.p8_sort' doesn't exist
1146 2022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在线视频亚洲,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_日本在线观看一区_中文字幕日本一级高清片_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羌族文化重建中羌語的保護和搶救

作者:申向陽時間:2016-04-06 15:23:00  來源:www.455685.com  閱讀次數:4450次 ]

摘要:羌語是羌族文化的核心,是中華少數民族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遺產。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短短的半個世紀,羌語的使用人數急劇減少。5.12地震使羌族文化尤其是羌語的生存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羌語呈現出加速消失的跡象,羌語的生存現狀令人堪憂。若不及時采取措施保護和搶救,這種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不久將從中華民族語言大家庭中消失。
關鍵詞:瀕危語言  羌語  保護和搶救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語言瀕臨消失的危險。中國雖然不在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至少也有數十種語言處于瀕危狀態。UNESCO將西南地區、東北地區、陜晉黃河中游地區列為中國瀕危語言最集中的地區。
在現代文明進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地球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元性的格局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作為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顯著特征的人類語言也在加速消亡,不少語言已成為弱勢語言和瀕危語言。這種現象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已引起世界各國語言學家的關注。近幾十年來,瀕危語言保護工作在許多國家越來越得到重視和加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許多國家成立了瀕危語言保護機構,設立專項基金,采取種種搶救和保護措施。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語言種類繁多的國家之一,處于弱勢或瀕危的語言種類較多,中國語言學家對這類語言進行了長期的調查和研究。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政府和語言學家語言對瀕危語言的保護搶救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語言這個東西畢竟不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因此,盡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弱勢語言的情況仍然沒有好轉,甚至成為瀕危語言。語言發展傳承的關鍵因素是說話人的數量和語言的生存環境。
羌語是西南地區已經走向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之一,目前使用人數只有三、四萬。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說羌話的人還有90%,而目前還不到30%了。5.12地震又使得羌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羌語呈現出加速消失的跡象。如不及時保護和搶救,這種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將從中華民族語言大家庭中消失。
羌語以其語言結構的獨特性和語法形態的多樣性展現了其高度的研究價值。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獨特的語言和絢麗的文化。羌族傳統文化主要保存在羌族釋比經典之中,釋比經典主要是一些圖經,其主要成分是多神崇拜的精神信仰。這些圖經的內容只有釋比才能解讀,因為解讀是必須用羌語的,因此,釋比在羌語的傳承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羌族沒有文字,其民俗活動、宗教活動、宗教儀式、尤其是釋比經典,都靠世代口耳相傳、口傳心授傳承下來,這在人類史、少數民族史、民族語言學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
羌語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載體,是羌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各地的羌語相互不通,缺少語言充分使用的環境,目前使用羌語的人越來越少。即使在占全國羌族人口47%的茂縣,據當地主管教育的官員初步估算,實際上掌握羌語的人已經不足兩萬。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根本,是文化的靈魂。羌族文化的核心是羌語,羌族文化都是靠羌語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而且,羌語作為一種人類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語言,本身就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孫宏開認為,從民族特征的角度來說,如果羌語消失了,也就沒有完整意義上的羌族文化,也就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羌族了。羌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皆依賴于羌語的傳承。所以,搶救保護羌族文化的關鍵和核心是羌語。做好羌語羌文工作是拯救羌族核心文化的關鍵和有效途徑。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在大眾傳媒和信息網絡的強大沖擊下,我國各民族聚居及雜居地區的語言生活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羌族亦在此列。在訪談了羌族歷史、羌語研究方面的專家后,我們認識到,羌語不僅承載著羌族的歷史和文化,它還是羌族獨特世界觀的體現。如果羌語消失,很多文明成果恐怕也會煙消云散。
面對羌語衰落的事實,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干部群眾,都感到了無奈、失落和強烈的責任感。關于羌語的保護問題,學術界幾乎持完全一致的立場,即必須毫不遲疑的加強羌語言保護從而推動羌族的保護和羌文化的保護。特別是在訪談羌族知識分子和退休干部時,很多老前輩都表現得異常激動。他們始終強調這樣一個觀點:羌族語言是羌民族文化的核心載體,羌族語言文字是羌文化的重要內涵,羌語靠自然傳承顯然已無能為力。
關于羌族文化保護現狀問題,目前普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地方文化職能部門的相關規劃滯后、政策性保護措施不夠;2、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力度不夠,使得地方文化活動難以開展;3、有關部門重申報輕保護,實際上仍停留在老百姓自己保護的階段上;4、缺乏文化部門的專業保護人才,資金也較困難;5、由于缺少規劃,各相關部門是一盤散沙,沒有形成合力,對人力、經濟等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此外,在對羌族文化展開搶救性保護時,遇到很多技術性障礙。例如,用漢文方式記錄羌文化尤其是釋比唱經和口頭傳說時,會遇到以下困難:1、記錄失真;2、記錄不完整;3、由記錄導致的文化變味;4、由于羌語復輔音較多,小舌音很豐富,導致漢文根本無法記錄。
隨著災后重建工作的展開,不論是現行的硬件重建項目還是各項規劃中的硬件重建項目,都已非常充分,但有關方面在文化軟件的重建措施上明顯力度不夠。有關羌族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很多只停留在紙面上,還未能得到具體體現。追究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兼具指導性和操作性的相關規劃,文化傳承也缺乏更為科學、合理、經濟的手段。

五十年代起,黨和政府就十分重視羌族語言的調查研究。1956年,中國科學院派出了民族語言第七工作隊川北組,對羌語進行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阿壩州成立了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室,以羌語北部方言麻窩土語為基礎和標準,作了創制《羌語拼音文字方案》的嘗試,后來由于諸多原因停止了這一工作。1991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經過反復研究,批準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并按國務院(1991)32號文件規定的有關程序上報國家民委,同時指示省民委有關部門抓緊做好實驗推廣試點工作。1993年3月,國家民委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召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四川省民族語言委員會等6個單位的17名語言文字專家召開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審查鑒定會,一致認為:“《羌族拼音文字方案》采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相同的音采用相同的字母表示,羌語特有的音采用雙字母表示,設計合理,能夠科學、系統地反映羌語特點,是一個好方案,在試點中得到了羌族各界的肯定,證明是可行的”,并同意在四川省羌族地區試用推廣。
我們的建議
1、制定配套政策,繼續推行《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從專業角度看,《羌族拼音文字方案》的復出有利于羌文化的記錄、整理和保護。從掃盲、幼教、小學、中學到大中專的教材、辭典等形成體系,創建一只由教師、科研、翻譯、播音、編輯等組成的人才隊伍。
在《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使用初期的很長一段時期,效果是明顯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堅持下來,建議在羌族地區中小學恢復羌語文教育,并在升學時對羌語文學習者予以一定的政策傾斜;在一些有羌語師資力量的民族高校設置羌語言文化專業課以程培養更高層次的羌語言文化人才。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的一所高校,應考慮盡快在阿壩師專創建羌語言文化系,承擔羌族語言文化急需的中小學師資,培養搶救、研究羌族語言文化的基層人才,并承擔對基層提供相關技術支持等任務;鼓勵支持編羌族語言文化寫教科書,;在威州師范學校開設羌語言文化專業,培養羌語文師資人才;在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羌族母語區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恢復羌語文教學;在相關的研究機構和民族高校,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設置課程培養更高層次的羌語言文化人才。
為促進羌族語言文化真正意義上的搶救及保護,切實保證羌族地區的文化穩定,應在羌族核心區的公務員考試及行政人員的安排上也應在一定程度上考量羌語文的水平。在社區廣播、電視及平面傳媒中引進羌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恢復傳統的羌語地名及標識。為實現上述目標,建議該方案納入國家規劃并配備專項資金支持。
2、積極推動高校等科研機構參與文化重建
在災后重建中,應開展對羌族語言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應注重本土模式和地方性知識的發掘、總結和推廣。應在社會結構和集體組織的層面上展開評估和表述,通過跨學科合作的辦法,分析、總結并精心設計有效模式,整合村寨社區力量,充分調動羌族群眾的集體意識,從而達到有效保護羌族語言和傳統文化遺產的目的。概言之,文化重建一定要按文化規律辦事,要有學科評估和科學精神的基本指導。因此我們建議,教育部和高校,特別是民族類高等院校應該積極參與災區的文化重建,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3、建立“羌族語言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在阿壩州茂縣建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并設立羌族語言文化保護發展基金,國家對“羌族語言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予以大力扶持,相關部門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只要有政策的支持、專業技術人員到位、專項資金到位,就可以使羌族社區即羌文化的最終載體,充分發揮出主體性,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重建。保護羌語,最重要的一條是“用”。我們建議,在實驗區內,教育、媒體、行政、司法、日常生活、科學研究等各個領域把母語的使用和發展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尤其要重視兒童母語教育,把羌語文的兒童教育和成人教育放在一定的地位。
4、鑒于羌語文在羌族古籍搶救整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我們建議,采用多媒體等各種手段,加大羌族口傳古籍的搶救、收集、翻譯、整理、出版工作力度,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流失和失傳。
5、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傳媒在羌語宣傳保護中的積極作用。
我們建議,在四川省廣播電臺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站建立羌語部,創辦羌語節目,促進羌族文化保護傳播。同時,恢復茂縣、汶川、理縣等地的廣播電視羌語節目的制作播出,保證羌族文化有傳播發展的渠道和手段。另外,羌區旅游可增加帶有羌語的旅游項目;在主要景區景點設置傳統羌語地名標識,積極地多元化地營造良好的羌語環境。
6、培養各類專業人才
對于文化系統的基層干部,建議由政府組織學習培訓相關技術的深造,例如影視記錄和軟硬件知識的學習,在不影響其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制定出嚴格的學習章程并貫徹落實。為避免學習培訓走樣,可以直接調派教師上門指導或采用遠程教育系統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關于羌族人才培養的問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官員和民族精英都在感嘆羌族缺少本民族的高級干部人才,以及各方面專業人才。這種感嘆背后折射出的包括人才界定標準的失范以及專業設置和就業崗位的專業不對口等深層次問題。由此建議:對于羌族語言文字的專業人才必須量身打造甚至寧可“按件生產”也不能批量浪費,必須保證“深造一個,成才一個”,并能“獨當一面、帶動一批”。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人才需求和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一步步推動可操作的人才培養方案,最終摸索出民族文化保護的建設性方案。
對羌族語言文化遺產的保護,除應吸收國際保護經驗,更需要注重本土模式和地方性知識的發掘、總結和推廣。從文化規律看,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其關注點就不能僅僅停留在保存的層面上,而應更深入地挖掘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內核。因此,我們應在社會結構和集體組織的層面上展開評估和表述,通過跨學科合作的辦法,分析、總結并精心設計有效模式,整合村寨社區力量,充分調動羌族人民的集體意識,從而達到有效保護羌族語言和傳統文化遺產的目的。其中,人文社會科學及民族、藝術類學科應扮演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
[1] 南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坪縣志》M.成都:民族出版社1994:5
[2]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6.
[3] 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
[4] 龍果夫.現代漢語語法研究[M].(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5] 中國語文雜志社.語法研究和探索[M](十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4.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論文發表在線咨詢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廣告推薦

文章評論

共有 0 位網友發表了評論

閱讀排行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