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幅員面積48.5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8750萬,農村人口約占67%,且農村居民居住布局總體分散,疏密相差懸殊,多呈帶狀(沿國道、集鎮、河流)分布,或零星散點分布。這種分散居住的特點是由本省的地理環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居住分散帶來了諸多的社會經濟問題,如何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四川省農村居民居住結構調整的構想,在經濟危機背景下更顯重要。
【關鍵詞】農村居民居住結構、分散居住、基礎設施、內需
一、四川省農村居民分散居住形成的原因
對于地處我國西部的四川省而言,如何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已經成為加快本省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應該看到,四川省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制約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客觀事實。總體上,四川省農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特點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特點。這里的二元結構有主要是指東西部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水平的二元結構。從總體上看,西部與東部地區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實現程度差距較大的是經濟發展、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等方面。在經濟發展方面,西部與東部地區農村的發展差距在8年以上;在人口素質方面,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在10年以上;在生活質量方面,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在5年以上。[1]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最新監測結果顯示,東部地區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實現程度為47.6%,而西部僅為1.5%,兩者差距懸殊。
表1:東、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2007年)
項目指標 | 東部地區 | 中部地區 | 西部地區 |
戶均常住人口(人) | 3.89 | 4.06 | 4.28 |
平均每人總收入(元) | 7626.93 | 5161.20 | 4544.90 |
平均每人純收入(元) | 5854.98 | 3844.37 | 3028.38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年鑒》2007年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西部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較少,也就決定了其農村居民的購買力較低,進而導致商業興起的因素不明顯。從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在農村居民從分散到聚居的過程中,商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假如一個地區的購買力旺盛,那么商業就會慢慢地在區域內興起,而商業的經營方式又會要求人們集中居住。同樣,假如一個地區的購買力萎縮,那么商業興起的刺激因素不明顯,人們也就失去了聚居的經濟動力。四川省農村居民農業收入相對較少,導致了農村消費需求不旺盛,商業興起誘發因素不明顯,從而失去了商業對聚居的推動作用。
(二)地理因素造成的農業生產特點。四川省位于我國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橫斷山脈、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省內地形復雜多樣,并且山地面積較大。除了成都平原所在的四川盆地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或高原地形。在四川盆地邊緣地區,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3%,該區主要的山脈有:東北緣的米倉山、大巴山;東南緣的巫山、七曜山、大婁山;西北緣、西南緣的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等。川西南山地區位于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系中段,地貌類型為中山峽谷。全區94%的面積為山地,且多為南北走向,或兩山夾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個別山峰超過了4000米。主要山脈有小涼山、大涼山、小相嶺、錦屏山。此外,川西北高原地區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包括丘狀高原和高平原。
山地眾多使得四川省的農業具有明顯的分散性特征。農民平整的耕地有限導致了他們開墾山地去發展農業,這與北方平原地區是不同的。在平原地區,耕地面積大并且集中,農民集中居住自然而成。在四川省,地域分散性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了農民的分散居住現狀。同時,地理因素帶來的交通不便給農民帶來了交通導向性居住區位選擇。農民選擇靠近公路、河流的位置居住正是出于交通條件的考慮。
(三)勞動力輸出型模式的影響。四川省是一個勞動力輸出的大省,大量的農民進城或者到其他省份打工的現象十分普遍。據統計,2007年,四川省的農村勞動力輸出規模達200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077億元,雖然2008年至2009年經濟危機使得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返回本省,但是四川省的勞動力輸出型模式并沒有改變。農村勞動力輸出對分散居住的影響在于以下幾個方面: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輸出使得當地農業發展缺乏足夠的勞動力,無法強有力地推動本區域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勞動力輸出使得農村居民的經濟著眼點不在農村,而在于勞動力輸入地,農村居民不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農村居住環境改善和農村居住結構調整上來;勞動力輸出具有慣性特征,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村居民無法參加本區域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民主自治,對農村居民居住結構調整也不是特別關心。
二、農村居民分散居住的弊端
(一)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困難。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水利設施、防澇設施、農產品收割晾曬設施等,無論哪一種生產性設施都需要一定數量的農民共同建設和使用,即基礎性設施建設要求建設地達到一定的人口密度。顯然,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對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分散居住的特點使得政府在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面積大、農業生產地零散的問題,耗用大量的資金,政府沒有那么多的財力也沒有必要為單戶或者少數幾戶農民專門修建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即便政府克服困難修建了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居民在使用這些設施以及政府在維護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困難。
(二)通訊和信息設施建設不利。分散居住的農村居民很難享受到性價比較高的通訊和信息設施,市場競爭決定手機通訊、電話通訊、有線電視等服務的提供商在農村提供這些服務時計算相應的成本。如果農村居民分散居住特性明顯,服務的提供商可能會選擇避開這些地區,或者認為這些地區沒有市場潛力,這對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產生了不利影響。例如,四川省青川縣茶壩鄉地處青川東南偏遠地區,山大溝深,群峰林立,幅員面積達130.3平方公里,農民居住相當分散,人口6548人,轄11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距青川縣城43公里,交通不便。[2]災后重建之時,要在茶壩鄉建設通訊和信息設施史具有相當大的困難的。服務的提供商不可能挨家挨戶地提供這些服務設施。這是因為,如果一個區域內的農村居民分散居住,那么他們就認為在這個區域內部自己無法實現固定成本帶來的經濟利益。以村村通工程為例,由于四川省屬多山區,農民居住的比較分散,一個村子就幾戶人家,該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就遇到了成本高等很多困難。
(三)農村商業和金融業無從談起。人們互相交換的商業因素促進聚居的形成,而聚居又是商業發展的基本條件,聚居對商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在于:集中居住為商業帶來消費動力和消費群體;集中居住的人們便于發覺自身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促進交易發生;集中居住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四川省的農村居民分散居住顯然是不利于農村商業發展的,諸如商店、集市之類的交易場所的形成也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在四川省的許多農村,消費品的價格甚至比省會成都市還要高,和分散居住帶來的商業不發達有一定的關系。
農村金融業的興起和發展也是以聚居為基本前提的。金融機構在擴大營業范圍時要考慮租金和成本的比較關系,市場競爭下的金融機構不可能在居民分散居住的農村地區增加營業網點,不管是銀行還是儲蓄所,都會考慮人口的集中度。根據托馬斯、斯蒂格利茨等人的金融約束理論:在競爭性市場上,由于區域質量情況的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金融機構很少有動力去發展農村營業網點;相反,如果政府授予適當時間的經營獨斷權以及提供相當一部分進入固定成本的補貼,那么完全有可能創造社會最優的進入條件。[3]顯然,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2008年審計局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