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互動理論視角下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研究
作者:王婕妤時間:2015-12-24 10:42:52 來源:www.455685.com 閱讀次數:1948次 ]
社會互動理論著重從社會互動關系和互動過程中去理解個體的行為意義、行為選擇、行為改變。該理論對構建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框架和服務體系有重要理論意義。意義建構、自我認定、角色創造、重整行動等概念可以衍化成為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組成內容。
【關鍵詞】
社會互動; 社區矯正; 社會工作服務
從社區矯正的發展歷史來看,大學生社區矯正是社區矯正的源頭,是預防和減少大學生犯罪的重要措施。我國從2009 年開始進行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大學生社區矯正制度構建尚未完成,但大學生矯正社會工作服務實踐已經在一些城市和地區開展。以上海市大學生社區矯正實踐為例,但這些探索僅在上海地區的某些區縣和街鎮得到開展,尚沒有形成制度性、規范性的體系規定。目前國內學界對于大學生社區矯正服務制度、服務體系、服務流程和服務手段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研究還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1 社會互動的理論視角
社會互動理論集中研究人們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影響他們生活的事件。社會互動論者把社會生產看成是社會成員間不斷進行的協商過程,其中發生了無數個人與個人之間短暫而驚險的相互碰撞。他認為個人并不完全受社會結構的控制或支配,人與人之間的準則是在不斷變化以適應新的制度,即使在最具有壓迫性的社會結構中,對如何共同生活、如何改變這種社會結構,仍然存在達成新的共識的可能性,自我也能存在下去。該理論提出的社會互動過程中的
“處境一行動者一演繹一事物( 他人) 一意義一行動一新處境”的理論觀點,闡述了行動者與社會環境互動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建構的依存關系。突出了“意義” 對于行動者開展與社會環境互動并產生行動的主導地位。
雖然個體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賦予環境中的事物以“意義”,并基于此意義系統而行動。但人們也常常受日常生活中的常規的“先前意義”( Pre-existing meaning) 制約而習以為常地行動著,直到常規的行動產生了“問題”。造成問題情境的來源包括有: 新物體的介入; 原有行動無法收到預期的后果; 或者一些非預期的行動的產生等等。這種個體與環境互動、意義與行動解構與建構的過程,被稱之為“重整行動”( Alignment ),意指在互動過程中,個體重整看待自己與環境的方式, 并同時在互動中,建立共識、創造新的社會行動,重整文化的規范。
2 社會互動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基本框架
按照社會互動論對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的分析,本人認為,大學生的偏差或者犯罪行為是其個人與社會環境互動的結果。據此社會工作者可以針對偏差或犯罪大學生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情境,協助大學生在意義界定、自我認定、角色定位、互動方式選擇、行動策略等方面作出反思性改變,通過角色創造、意義重塑、重構行動等來實現新的社會互動的開始,從而改變偏差或罪錯行為,實現社區矯正的根本目的。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定、澄清角色定位、改善互動方式、優化行動策略等來改善“意義”對于行動的影響機制; 第三,實現角色創造; 第四,形成重整行動方案。
在上述以社會互動理論為基礎的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框架中,角色創造和重整行動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角色創造是實現重整行動的前提,而重整行動是角色創造的基本載體。對大學生來說實現角色創造和重整行動均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對行動的反思、修正、實踐過程。
如果把以上專業行動反思的邏輯運用于社會工作服務程序的設計中,那么本人認為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的程序設計,應當由五個基本部分組成: 第一,整理并呈現現有的行動邏輯和行動方式; 第二,反思已有的行動邏輯和行動方式; 第三,形成角色創造和重整行動的實施方案; 第四,實施重整行動方案; 第五, 重整行動后的反思。每個組成部分的具體內容及實施過程可以因實際情況的不同而有彈性地設計和調整,但五個基本部分則體現了社會互動過程背后的行動邏輯。
3 社會互動理論視角下的份少年社區場正杜會工作服務體系
根據大學生社區矯正工作的制度要求,結合本人提出的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框架的基本內容,本人嘗試思考和建構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的基本體系。
上述大學生社區矯正服務體系包含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第一,整個服務體系的設計以社會互動為理論基礎; 第二,服務項目以“角色創造”和“重整行動”為核心目標; 第三,服務項目以“反思一行動一反思一行動”的行動邏輯為程序設計的基礎; 第四,服務流程遵循個案管理模式而制定。
經歷從兩個層面影響個人的生活,就表面而言,經歷的影響很少被察覺,因為人們對它熟視無睹,覺得它一點問題也沒有。但就深層的意義而言,經歷又是影響人生的核心力量,能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類經歷即是人生中的心靈發現。
評估分流后的大學生社區矯正服務子項目的內容依據初期矯正服務的評估而最后確定。但不管是什么樣的服務主題,其服務程序必須按照上文所論述的行動邏輯而設計。每個子項目的程序必須經歷整理并呈現現有的行動邏輯和行動方式、反思已有的行動邏輯和行動方式、形成角色創造和重整行動的實施方案、實施重整行動方案、重整行動后的反思五個階段。如此而來的矯正服務項目才能真正實現“角色創造”和“重整行動”的目標。等服務目標實現后,經過服務成效評估,整個服務流程進人結束階段,一些還需要矯正服務的大學生經過評估重新進入矯正服務流程之中,一些大學生矯正對象結案后離開服務系統。
本文以社會互動理論為基礎,探索了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的基本框架,討論了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的組成及基本內容。本人認為,從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的理論視角出發來建構大學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的框架和體系,可以實現大學生矯正對象社會功能的良好改善與拓展。
【參考文獻】
[1] 文森特. 帕里羅,約翰. 史汀森, 阿黛思. 史汀森. 當代社會問題[[M]、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3.22.
[ 2 ] H e i s s , ] . 1 9 8 1 , S o c i a l r o l e . I n M . Rosenberg&R.H.Turner (Eds.),Social Psychology: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York:Basic Books.94-132.
[3]Turner,R.1970,Role-Taking:Process v s . C o n f o r m i t y . I n A r o n l d M . R o s e ( e d . ) , H u m a n B e h a v i o u r a n d S o c i a l P r o c e s s . B o s t o n : H o u g h t o n - Mifflin.87-106.
[ 4 ] S t o k e s , R .&H e w i t t , J . P . ( 1 9 7 6 ) . "Aligning Action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1, 838-849.
[ 5 ] S c h o n , D . A . 1 9 8 7 , T h e R e f l e c t i v e Practitioner.London:Temple Smith.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犯罪低齡化趨勢下刑事訴訟的研究
下一篇:新自由主義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