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農業機械化 對策 措施
論文摘要:文章在分析了發展農機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及阻礙農機化發展進程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農機化的措施及對策。
1發展農機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們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應做好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三農”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是一個關鍵問題。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民,難點在農業。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繁榮了農村經濟,農業機械化正逐漸改變“三農”落后的面貌,已成為縮短城鄉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助推器。
2阻礙農機化發展進程的因素
2.1農業機械裝備不合理大中型農機具較少,小型、微型機具居多,配套率較低,農機作業范圍較窄,從而制約農機具整體功能。在種植業和農產品粗加工領域,已基本上由機械取代了役畜生產,但是多數為小型機械,對農業提質增效作用不高,影響了農業由粗放型向生產集約化生產的轉變。
2.2農民的觀念更新不夠目前,廣大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很難改變。農民對科技含量高的新機具、新技術的接受還處于觀望狀態,一些農戶購機只為“面子光”,與今天的市場經濟格格不入。
2.3經濟性制約農民收入低,買機用機都遇到困難。農業機械往往一次性投資較大,與世界主要經濟強國比較差距很大。其中,農業勞動生產率:美國68540美元/人,日本16234美元/人,法國45607美元/人,中國536美元/人;每千名農業勞動者擁有拖拉機數量:美國1586臺,日本732臺,法國1406臺,中國45臺LlJ。由于機車老化,無用功多,油料價格上揚等因素,使農戶使用農機具的積極性降低。據統計,目前構成農機作業的各項成本中,油料成本占45.6%。
2.4體制方面的制約由于土地經營分散,農戶家庭式作業與大中型機械大規模作業矛盾突出。以機耕作業為例,在實行土地集中連片適度規模作業,功率為22.8kW的拖拉機臺班8h可耕地3.63~4.03hm,作業成本為150元/hmz;而對于農戶耕作,由于田塊小,布局分散,機車無用功多,臺班最多可耕1.67hm。,作業成本至少為210元/]amz。由于機械作業效率低,成本高,致使農機作業費用提高,效益下降。
2.5農機化服務體系薄弱社會整體的服務程度不高,服務體系不完善,縣、鄉機構改革后,多數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撤并,農機推廣網絡出現斷層,使其職能難以正常發揮。縣、鄉、村三級農機服務站缺乏服務力度,在農機作業過程中,服務水平與農機現代化水平不相適應,嚴重阻礙農業機械化發展。
2.6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較弱中國與競爭力強的國家之間的主要差距在于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均較低,農業裝備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中國農業勞動產量和每千名農業勞動者擁有的拖拉機數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勞動者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僅為美國的1/128,加拿大的1/100,西班牙的1/35,日本的1,30。
2.7法制力度不夠假冒偽劣農產品充斥市場,使農戶的權益得不到保障。農具權益保證體系不夠完善,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監督體系尚未健全,農機具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有力保護,農機化發展尚需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
3科學發展農機化的措施及對策
3.1強化農機化科技創新。加大宣傳力度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各級地方政府都要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從宣傳教育人手,支持開發引進具有市場需求的農業機械產品,力爭在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提升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
3.2建立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培植農機龍頭企業、農機專業戶,加強組織協調和引導服務,幫助其優化機具配置,拓寬服務項目,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其在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的各級作用;二是要鼓勵和引導各類農機作業中介服務組織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紐帶作用,提高農機利用率和農機經營效益;三是要加強農機化公共服務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發布制度,為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服務。
3.3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進一步完善法制化管理機制200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開始實施,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農機化發展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歷史川。農機部門要運用一切宣傳手段和相關執法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和落實農機法律、法規的熱潮,使之家喻戶曉。地方農機管理部門也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配合立法機關做好農機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真正使農機化發展納入法制化管理。
3.4實行區域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為機械化連片作業創造條件農業機械化是以區域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為基礎的,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引導農民在一定區域內從事某種產業開發,形成獨特的產業優勢。例如,法國把農業生產區域分為:巴黎大區以生產小麥、玉米等谷物為主;西南部以豬、雞等畜產品為主;盧瓦溝流域以奶牛生產為主;中部以肉牛和羊為生產區;南部為向日葵、蔬菜主產區;東部為主要林業區;波爾多為葡萄生產區。
3.5加大國家財政扶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機械化我國已進入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國家財政有能力加大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2002年,全國各級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的總投人為24億元,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占財政收入的1.3%。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亦將逐漸進入反哺農業階段,政府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投資力度會進一步加大。日本的農業機械化基本是靠政府反哺資金得以實現的。因此,政府部門應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的政策,采取中央與地方結合的方針。
3.6全面推進農機裝備結構調整,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全面推進大型農機具的發展速度,使多種機型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機械,努力實現農機從低性能向高性能,單一作業向復式作業轉變,從單純發展大宗作物農機具向兼顧經濟作物農機具轉變。
根據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要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切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就必須大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科學發展農業機械化。
論文摘要:文章在分析了發展農機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及阻礙農機化發展進程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農機化的措施及對策。
1發展農機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們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應做好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三農”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是一個關鍵問題。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民,難點在農業。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繁榮了農村經濟,農業機械化正逐漸改變“三農”落后的面貌,已成為縮短城鄉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助推器。
2阻礙農機化發展進程的因素
2.1農業機械裝備不合理大中型農機具較少,小型、微型機具居多,配套率較低,農機作業范圍較窄,從而制約農機具整體功能。在種植業和農產品粗加工領域,已基本上由機械取代了役畜生產,但是多數為小型機械,對農業提質增效作用不高,影響了農業由粗放型向生產集約化生產的轉變。
2.2農民的觀念更新不夠目前,廣大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很難改變。農民對科技含量高的新機具、新技術的接受還處于觀望狀態,一些農戶購機只為“面子光”,與今天的市場經濟格格不入。
2.3經濟性制約農民收入低,買機用機都遇到困難。農業機械往往一次性投資較大,與世界主要經濟強國比較差距很大。其中,農業勞動生產率:美國68540美元/人,日本16234美元/人,法國45607美元/人,中國536美元/人;每千名農業勞動者擁有拖拉機數量:美國1586臺,日本732臺,法國1406臺,中國45臺LlJ。由于機車老化,無用功多,油料價格上揚等因素,使農戶使用農機具的積極性降低。據統計,目前構成農機作業的各項成本中,油料成本占45.6%。
2.4體制方面的制約由于土地經營分散,農戶家庭式作業與大中型機械大規模作業矛盾突出。以機耕作業為例,在實行土地集中連片適度規模作業,功率為22.8kW的拖拉機臺班8h可耕地3.63~4.03hm,作業成本為150元/hmz;而對于農戶耕作,由于田塊小,布局分散,機車無用功多,臺班最多可耕1.67hm。,作業成本至少為210元/]amz。由于機械作業效率低,成本高,致使農機作業費用提高,效益下降。
2.5農機化服務體系薄弱社會整體的服務程度不高,服務體系不完善,縣、鄉機構改革后,多數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撤并,農機推廣網絡出現斷層,使其職能難以正常發揮。縣、鄉、村三級農機服務站缺乏服務力度,在農機作業過程中,服務水平與農機現代化水平不相適應,嚴重阻礙農業機械化發展。
2.6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較弱中國與競爭力強的國家之間的主要差距在于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均較低,農業裝備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中國農業勞動產量和每千名農業勞動者擁有的拖拉機數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勞動者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僅為美國的1/128,加拿大的1/100,西班牙的1/35,日本的1,30。
2.7法制力度不夠假冒偽劣農產品充斥市場,使農戶的權益得不到保障。農具權益保證體系不夠完善,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監督體系尚未健全,農機具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有力保護,農機化發展尚需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
3科學發展農機化的措施及對策
3.1強化農機化科技創新。加大宣傳力度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各級地方政府都要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從宣傳教育人手,支持開發引進具有市場需求的農業機械產品,力爭在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提升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
3.2建立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培植農機龍頭企業、農機專業戶,加強組織協調和引導服務,幫助其優化機具配置,拓寬服務項目,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其在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的各級作用;二是要鼓勵和引導各類農機作業中介服務組織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紐帶作用,提高農機利用率和農機經營效益;三是要加強農機化公共服務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發布制度,為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服務。
3.3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進一步完善法制化管理機制200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開始實施,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農機化發展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歷史川。農機部門要運用一切宣傳手段和相關執法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和落實農機法律、法規的熱潮,使之家喻戶曉。地方農機管理部門也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配合立法機關做好農機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真正使農機化發展納入法制化管理。
3.4實行區域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為機械化連片作業創造條件農業機械化是以區域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為基礎的,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引導農民在一定區域內從事某種產業開發,形成獨特的產業優勢。例如,法國把農業生產區域分為:巴黎大區以生產小麥、玉米等谷物為主;西南部以豬、雞等畜產品為主;盧瓦溝流域以奶牛生產為主;中部以肉牛和羊為生產區;南部為向日葵、蔬菜主產區;東部為主要林業區;波爾多為葡萄生產區。
3.5加大國家財政扶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機械化我國已進入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國家財政有能力加大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2002年,全國各級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的總投人為24億元,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占財政收入的1.3%。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亦將逐漸進入反哺農業階段,政府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投資力度會進一步加大。日本的農業機械化基本是靠政府反哺資金得以實現的。因此,政府部門應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的政策,采取中央與地方結合的方針。
3.6全面推進農機裝備結構調整,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全面推進大型農機具的發展速度,使多種機型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機械,努力實現農機從低性能向高性能,單一作業向復式作業轉變,從單純發展大宗作物農機具向兼顧經濟作物農機具轉變。
根據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要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切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就必須大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科學發展農業機械化。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