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服務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以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信息服務為例
作者:彭繼躍時間:2016-01-30 11:17:04 來源:www.455685.com 閱讀次數:5306次 ]
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來,改善了鄉村面貌、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完善了相關法律制度、提高了鄉村居民的基本素質,為日后的社會發展和經濟騰飛起到了奠基作用。本文以近幾年海南新農村經濟建設為背景,提出推進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實現意義;指出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信息服務現狀和問題;明確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信息服務內容、方式、途徑、模式;提出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信息服務應采取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
信息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
1 信息服務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背景
歷史上,韓國、日本、法國、印度等國家都曾經歷過新農村建設運動,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為各國日后的社會發展和經濟騰飛起到了奠基作用。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特別是2005 年12 月31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來,舉國上下掀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潮,各地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效,同時也為海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最近幾年,海南在新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實現途徑, 以及農村金融、休閑農業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投入了巨資,但涉及到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和信息服務方面基乎是空白。
2 信息服務于新農村文化建設實現意義
韓國新村運動是大家比較關注的,盡管中韓兩國的國情不同、兩國實施新農村戰略的目標取向不同、兩國農村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同, 但是韓國新農村運動和新農村金庫建設, 對中國新農村建設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研究信息社會中海南農村文化服務方式、各地農村文化建設與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建立農村文化信息服務的模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 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培養新農村文化建設人才隊伍,大力發展新農村文化產業,重視非物質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積極援建鄉鎮圖書館和農村文化室等具有實現意義。
2.1 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和市場,調整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促進海南農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2.2 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提高鄉村居民的自身生活品質,提升海南社會整體素質;
2.3 提高農村和農業產品或服務的文化品味,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2.4 提高對外文化和經濟輻射能力,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5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促進海南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3 信息服務于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和問題
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起步較晚,始于80 年代末;90 年代末才著手基礎建設階段,21 世紀開始加速發展步伐。通過這些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初步形成和構建了投資機制、激勵機制、協力推進機制和共享機制現狀。但目前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信息服務仍處于:
3.1 信息資源匱乏,有效共享程度低;
3.2 農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接受能力差。
3.3 農村信息服務人才缺乏;
3.4 信息服務不適應多樣化的個性需求;
3.5 資金投入不足;
3.6 良性的管理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等狀況。
4 信息服務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措施和建議
信息服務對海南鄉村治理、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影響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信息服務必須深刻理解農村信息化服務的內涵,大力倡導“勤勉、自助、合作”理念,以振奮農民精神;重視文化啟蒙,培養農民的勤奮向上精神;以村鄉為本位,興建村民會館,推動農村鄉區文化建設,培養村鄉凝聚力;以項目開發為紐帶,從產業振興的角度切入,以促進農業發展為主線,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以政府支援和農民自主為基本動力, 帶動農民開展家鄉建設活動。
4.1 認真探研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原則和任務,切實把握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內涵、指導思想和目標,不斷挖掘海南農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探索海南農村文化建設特殊性、建設內容、建設途徑、建設主體等課題,尋求建立健全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
4.2 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信息服務要由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政府搭臺、多方傳送,多種途徑傳信息、八方援助種文化;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內容主要結合熱帶雨林農村公共文化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海南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調動農民積極性,使他們成為海南新農村文化建設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把傳統農民轉化為具有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的新型農民。
4.3 根據服務對象、服務主體,采取不同的服務內容、服務形式和服務手段;政府必須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和體系改革,繼續普及義務和掃盲教育,大力發展中等教育,引導農村教育與市場化接軌;在形式、內容和手段上,政府和各職能部門應結合農民的迫切愿望,通過局域網、信息傳輸網,并充分發揮農村信息接收終端,從多種渠道、不同層面制作各種優秀的、健康的、通俗易懂、動畫有趣的培訓課件,滿足農民教育培訓、文化培訓、技能培訓、網上服務等多種需求,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4.4 按信息服務傳播載體分類及其特征,充分利用和創新傳統服務模式、互聯網服務模式和混合服務模式;在農業信息化建設和經營過程中,要切實加強調查研究,分析推廣和創新的可行性,只有充分考慮地域優勢、生態環境、文化底蘊、農業生產等信息,才能有效地將市場—政府職能部門—企業—農戶信息有機連接,滿足農戶、企業的生產產品、生產技術、投入要素、市場信息、產品價格等信息,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高速發展。
4.5 按信息服務提供者分類及其特征,加快和加大政府主導推動模式、行業協會或合作經濟組織自我服務模式、批發市場輻射擴散模式和龍頭企業一體化帶動模式;信息服務提供者應以農業科技推廣、信息服務和促進科研成果應用為重點,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農業科技實驗區、示范區、綜合試驗示范基地,以點帶面逐步擴大,激發農民自覺接受和運用科技的積極性,逐步形成科技推廣的市場化、產業化經營。
4.6 送文化信息種子下鄉,種下新農村文化在鄉村;送文化產品下鄉,促進海南新農村文化繁榮發展。
4.7 深入挖掘海南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民族特色民風民俗;引進先進文化要素,提高鄉村居民整體素質,提升鄉村生活品質;政府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扶持和發展休閑、度假、觀光和鄉村旅游等個性化產業建設, 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 郭杰忠. 黎康. 探討了國內外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和教訓,2007(2).
[2] 周密. 探索了建立健全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 2011(9).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下一篇:基于缺失值簡單插補的聚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