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新視野下農村文化市場建設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文化;文化市場
論文摘要: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托就是農村文化市場。推進農村文化市場建設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要充分認識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主導方向、運行機制、制度保障三個方面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市場建設。
一、加強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農村文化市場建設是黨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個要求,體現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高度統一。按照這個要求,一方面,必須加快農村經濟建設,扎實推進農村政治改革和社會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另一方面,還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農民群眾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是保障。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則表現出相對滯后局面,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極不相適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托就是文化市場的建設,因此,推進新農村文化市場建設,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
(二)加強農村文化市場建設是農村文化大發展的需要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村經濟已進人到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總體轉型時期。但是,由于轉型時期現代價值觀與傳統文化的碰撞,必然造成農村的一些優良的鄉風民俗在逐漸淡化或弱化,而新的、先進的社會價值觀和與之相對應的社會規范體系還未形成,農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文化層面上,伴隨新的文化理念形成的同時,卻出現了諸如信仰危機、公德缺失、價值觀念差異、是非觀念模糊等不容忽視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急需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下建立新的社會規范體系。只有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提高農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才能保證新農村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稗r村文化市場是我國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隨著我國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文化市場日趨活躍,成為滿足農民文化需要的主渠道,加強農村文化市場建設,成為我國農村精神文明建沒的重要內容。”川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與發展,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求的結構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農民已經不僅僅追求生存層次上的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的滿足,而是對發展層次和享受層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滿足溫飽條件的基礎上開始追求農村文化生活的人文氣息,如對書籍、音像、影視、娛樂服務、信息與網絡等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體現了新農村文化的新的特質和文化內涵。這些變化,給我國農村文化市場帶來了具大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也給農村文化市場建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三)構筑和諧農村需要先進文化市場的保障
“農村文化”是一個全方位的文化命題,構筑新型、健康的農村文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而農村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諧”。要實現和諧農村的遠大目標,必須依靠先進文化來調適農村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進而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農村文化市場是和諧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陳地。文化市場作為特殊的商品市場,我們在對其進行科學定位時,不僅要將它列人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將它放在和諧新農村建設之中,明確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影響農村文化市場發展的癥結
(一)農村文化市場發展不平衡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農村文化市場獲得了較快地發展,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廣大農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各地區農村文化市場發展水平不平衡。正在迅速脫貧致富的農村,文化市場也隨之快速發展,并且互相競爭,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經營體系已露雛形;少數正在接近或達到富裕階段的農村,文化消費形式更加多樣化,初步形成了音像、書刊、演出、娛樂、培訓等門類齊全的、比較成熟的農村文化市場體系;但在貧困地區,由于經濟落后,信息閉塞,文化市場尚處于開發起步階段,文化市場的發展水平落差明顯,差距較大,尤其在管理方面十分薄弱。由于經濟落后,財政投人少,雖然許多縣、鄉設有文化市場管理機構,但專職人員較少,并且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先進的管理設施,少數農村文化市場還沒有管起來,仍然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
(二)農村文化市場結構不合理,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低
通觀目前農村文化市場,其產品及服務仍然停留在初級的文化層面上,在市場中占主體地位的仍然是只能滿足人們較低文化生活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基本上還不能完全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更高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出現同整個文化發展的進程不協調的現象,諸如在農村文化市場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農村文化市場結構失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不高。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農村文化市場的經營理念落后,其文化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市場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往往脫離農村實際,在缺乏實際考察和論證的情況下,限制文化項目或盲目上項目,從而造成農民消費水平和實際需求的文化產品和經營項目的相互矛盾與沖突,致使農村文化市場上的文化產品與經營項目同本地區廣大農民的生活需求極不適應,從而造成供需的嚴重脫節;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農村文化隊伍尤其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總體素質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小農意識和地方保護主義觀念仍然存在,致使農村文化市場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不高,一些粗制濫造,格調低下的文化產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而反映新農村核心價值及時代要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農村文化市場的占有比例不高,造成文化市場結構不合理,不利于農村文化市場的和諧和健康發展。
(三)農村文化市場存在著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傾向
現階段,由于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而市場經濟的主要價值取向是追求經濟效益,在吐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大環境下,追求經濟效益的理念必然會延續到農村文化市場之中。由于農村文化市場具有點散、線長、面寬等特點,其整休管理難度相對較大。同時由于農村文化市場主體和消費對象的思想文化素質和法制意識較差,諸如農民整體素質如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及科技素質偏低,這就造成了大部分地區的農村文化市場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農村文化市場的社會效益的局面,促使各種非法文化產品,如盜版作品、非法出版物、走私音像制品、及其他各種假冒偽劣文化產品乘機由城市轉人農村,占領農村文化市場。一些地方農村文化市場還充斥著宣揚暴力、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垃圾,極大地危害著廣大農民群眾,特別是農村青少年。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市場發育的畸形化,沒有形成農村文化市場運營的良好的社會氛圍,使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問題更為突出。破壞了農村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影響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的安定和諧。
(四)農村文化市場發育程度低,發展速度緩慢
由于思想認識的偏差,一直以來,農民思想文化建設在某些地區沒有適當的定位,導致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認識上模糊,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重要性。在經濟欠發達的山區農村,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雖然有所改善,但還相對落后,他們看重的是家庭的經濟收人,對農村文化采取漠視的態度;由于不少農村地廣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發達,文化隊伍建設滯后,致使農村文化市場與城市文化市場相比,其發育程度相對較低,發展速度在總體上緩慢。其主要表現為投資、經營、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循環的市場機制,其總量、規模、檔次和效益等方面與城市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而隨著農村文化與經濟的日益融合和一體化發展,文化建設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文化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當地農村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們必須重視我國農村文化發展起步比較晚,農村文化發展還相當不發達,總量規模小,社會化、產業化程度低,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加快結構調整和培育市場的步伐,積極推進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發展進程。
三、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對策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項措施,構建新農村文化建設長效機制。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市場建設,也要從這四個方面人手。
(一)加強宏觀調控,正確把握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主導方向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痹谵r村文化市場建設的過程中,“發揮先進文化對新農村建設的引領作用,必須不斷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以農村文化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來加大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含量,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真正服務于群眾。各級文化部門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高度出發,從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出發,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對本地區農村文化市場的內容、性質、方式、規模、結構等進行宏觀調控與指導。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是文化市場建設中的兩大支柱,而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有健康與庸俗、高雅與低級之分,作為農村文化消費者主體的農民,在目標追求、層次需要、情趣欣賞等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有可能使文化服務出現錯位現象,諸如出現“優質不優價、劣質大賺錢”的奇怪現象。這就要求在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過程中,對文化產品經營者的進貨渠道、進貨環節嚴格把關,制止那些病態、邪惡的文化產品進人市場,引導人們從事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費。同時,針對農村文化市場發展不平衡狀況,文化部門應當著眼于扶持農村先進、優化的文化市場的建立與發展。針對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制定出適合各地實際情況的農村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的具體戰略與規劃。在貧困落后地區申辦文化經營項目時,應從政策上適當放寬,經濟給予大力支持與幫助,管理上提供一些便利條件,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資文化經營活動。而在發達地區應力求在文化設施先進、文化功能齊全、文化品味高雅、文化服務優質、文化效益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此外,還應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的輻射作用,由里及外,由近到遠,從城市到農村,進而推動廣大農村文化市場的蓬勃發展。
(二)拓展發展的新思路,建構新農村文化市場的新型運行機制
文化市場有效的管理和運行是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求健全縣、鄉兩級文化管理機構,建立健全本地區的各種管理制度。堅持重點整治與日常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農村文化市場的特點,清理死角與空白,加強對重點問題、重點時間、重點地區的監督檢查。堅持行政管理與行業管理相結合及社會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確立文化部門的主導地位,樹立文化部門的主管權威,處理好與協管部門的關系,與公安、工商等部門通力協作,綜合運用行政干預、法律制裁、經濟約束、輿論引導等多種手段,形成高效、強有力的運營機制。進一步強化分級管理摸式,構建縣、鄉、村三級城鄉一體化管理網絡,使文化市場管理的觸角不斷延伸和擴大。其次,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扶持發展以民族文化主導的鄉村文化工程,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促進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再次,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才能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村文化市場的和諧和全面發展。
(三)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為農村市場發展提供制度化保障
加強農村文化市場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徑”。從目前廣大農村文化市場發展的現狀看,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農民的法律意識談薄,法制觀念缺失;另一方面是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混亂,違法亂紀現象屢禁不止。要想使農村文化市場建設有章可循,有序地運行,實現農村文化市場安定有序地發展,一是要針對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薄弱的現狀,建立和完善農村普法體系,通過“送法下鄉”、“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法制文藝演出、農民夜校、集市咨詢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二是繼續推進農村文化市場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人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進一步完善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法規和相關法律制度,盡快研究制定專門針對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通過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范農村文化市場行為,依法管理農村文化市場。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高度重視農村矛盾糾紛的排查和調處,堅持標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三是要加大農村文化市場的執法力度,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活動,堅決打擊盜版及其他非法出版活動,清除農村文化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和淫穢、迷信出版物,在整頓農村文化市場的過程中,堅持貫徹城鄉配合的原則,著重消除農村文化市場的污染源,凈化農村文化市場環境。四是建立和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綜合運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調動廣大農村各方面的力量,暢通農村法律服務渠道,加強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和監督,為農村文化市場建設創建良好的環境。此外,還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來參與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特別是要調動廣大群眾積極性,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督。要在全社會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創造農村文化市場管理良好的社會氛圍。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