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密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在構建多層企業文化中,以“忠”為本構建企業文化內層的“魂文化”、以“仁”為本構建企業文化中層的“法文化”、以“信”為本構建企業文化外層的“形文化”的作用巨大。以“五常”為核心構建同心圓文化是企業文化建設需要。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內容特別豐富,包括儒家、道家、法家、佛家等較多的文化形態,其中的核心內容是儒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今天構建多層企業文化的一個超大寶庫。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企業文化始于國外,進入中國后便跳出了西方管理理論的局限而融入中國文化體系中,逐步完成了企業文化的中國化過程。胡平在《企業文化》一書的序言中指出:“中國的企業文化在與國際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那部分。要想發展、繁榮中國的企業文化,需要我們把好的傳統繼承下來,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創新,實現文化的對接和超越。”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具有影響力,企業文化能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主要是兩者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作用上具有相互性兩大方面原因。
(一)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兩者功能上的相似性
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同屬文化的范疇,兩者功能上相似性特征明顯。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難下一個精確定義,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在類別和層次上也不可能劃一起,但兩者共性較多,特別是在道德規范層面,雙方的要求基本一致。2002年的8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工商銀行哈爾濱雷鋒儲蓄所,推出了“雷鋒形象永相伴,客戶需求記在心”的服務理念。雷鋒是為大家做好事的典型,儲蓄所與儲戶聯系密切,把雷鋒精神與工行理念結合起來的創新服務觀念,實際上是對員工的具體要求,就是要為儲戶著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與儒家提倡的“愛人”(《論語·顏淵》)中對人要愛的要求,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從這個例子,體現了企業文化和傳統文化道德規范上對人的共同要求。
(二)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彼此作用上的相互性
外國企業文化進入我國后,能較快融入我國文化體系、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與生存的土壤和與主宰生存土壤的傳統文化作用上的相互性密切相關。首先,傳統文化能為企業文化生存提供合適土壤。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對企業文化構建的影響客觀存在,濃郁傳統文化的土壤,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人,這些為企業文化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條件。其次,企業文化發展可從傳統文化中獲取必要的成分。在數千年占據著正統地位的儒家思想,深刻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制約著今天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像儒家提倡的“仁”等觀念思想,對企業文化發展可以起到較大影響。再者,企業文化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有效載體。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漫長歷史中積淀的豐富內容要有效的途徑傳承下去,需要較多的途徑,企業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構建多層企業文化中的作用
企業文化是由核心層、中間層和外圍層構成的多層次的系統,要構建好這具有多層次結構及關聯錯綜復雜的系統,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一)企業文化的多層結構
企業文化作為多層次的錯綜復雜的系統,要形象地看實際上就是一個“同心圓”,提出該模型的是加拿大的佩格·紐豪熱、佩·本德和科可·斯特姆斯伯格。同心圓模型中內層圓是核心,它是以國家政治方針、行業政策和企業價值觀為宗旨的理念文化層面,簡稱“魂文化”;中層圓是保證,它是以國際慣例、行業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規范為內容的承上啟下的制度文化層面,簡稱“法文化”;外層圓是基礎,它是以市場認同為目標的產品文化、環境文化和服務文化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文化層面,簡稱“形文化”。構建企業文化同心圓模型,等于打通了企業文化的脈絡,該脈絡猶似一張大網,把企業的管理、生產、流通、服務等部門緊緊網住,使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發揮它本身的作用。
(二)傳統文化在構建多層企業文化中的作用
歷史上,“仁、義、禮、智、信”在國家穩定、發展上作用巨大。“五常”是個人應該具備的五種基本常識,這對人要求的道德規范,是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五常的核心是“仁”,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等等方面內容,它所具有功能,在構建現代企業的多層文化中能發揮多方面作用。
1.導向、激勵作用。以“忠”為本構建企業文化內層的“魂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導向、激勵”作用。“忠,敬也,盡心曰忠。”(《說文解字》)這就是說對別人盡心盡力為“忠”,對于“忠”,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這是曾子對孔子的評價,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如“子曰:君子……主忠信”(《論語·學而》》),孔子意思是說對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關于忠,孫中山說:“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國,忠于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孫中山選集》)孫中山轉化了忠的對象,將忠于皇上轉為忠于國家和人民。在中國,無數在忠于國家精神感召下的人士,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情懷,為民族獻出畢生的精力、生命。民族英雄岳飛,英雄雷鋒,好干部焦裕祿,科技精英錢學森等等,這些英雄人物又激勵無數后來者,加入到為國盡忠的隊伍,奉獻精力才華。企業文化同心圓最里面那層為“魂文化”,即“精神文化層”,內層的內容以國家政治方針、行業政策和企業價值觀為宗旨的理念,兼容了國家的發展觀、企業的價值觀和員工的事業觀。企業理念體系是同心圓文化的核心內容,通常以企業精神、企業哲學、企業信條等來體現的。
構建“魂文化”實際是鑄造企業經營理念,理念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在企業靈魂鑄造中,要融入傳統文化精髓,將“忠”的理念注入其中,發揮傳統文化 “導向、激勵”作用,引導員工忠于國家、企業,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
著名企業海爾,它的企業文化內層主要由“海爾理念、海爾精神、海爾目標”組成的,海爾精神的內容是“敬業報國、追求卓越”,巧妙的融入了“忠”的理念,滲透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志士精神。
成功企業具有獨特企業文化。百年企業華新水泥,“誠信、奉獻、業績、創新”是它的核心價值觀,這融國家發展觀、企業的價值觀和員工事業觀內容于一體的八個字里,完整再現了儒家“誠信”主張、一樣融入了“忠”的理念。
可以看出,融入傳統文化精髓的海爾精神“敬業報國、追求卓越”和華新水泥的核心價值觀“誠信、奉獻、業績、創新”,分別深入了兩個企業員工的內心,為員工指明了為國盡“忠”和“忠”于企業的人生方向,充分激勵了員工奮發努力情懷。海爾的成功和“華新”品牌永不隕落,企業文化起到了關鍵作用。
還有中國移動公司“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價值觀,完全是古為今用的成功典范。現代企業構建企業“魂文化”,融入傳統文化精髓是個正確選擇。
2.凝聚、關愛作用。以“仁”為本構建企業文化中層的“法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凝聚、關愛”作用。“仁”本意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兩個人一起為“仁”,大家都是人,把人當人看。歷代的有識之士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世界上幾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獨立于世,與儒家建立的以“仁”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分不開,強調“仁者愛人”的做人信條,它產生的凝聚力是無窮的。
中層圓“法文化”是“制度文化層”,就是企業要構造的制度體系。以“仁”為本也是以“人”為本,強調在“法文化”建設中要具有人性化理念。古代的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里體現出“百姓”的地位高于“社稷”“君”的觀點,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企業制度文化構建,主要包括領導體制、組織機構、管理制度三個方面。構建企業文化除正確的理念外,少不了“法文化”的保證作用。“法文化”“作為同心圓模式的關鍵環節,它是以國際慣例、行業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規范為內容的承上啟下的制度文化層面,對上體現著企業理念,對下制約著員工行為,對外平衡著企業與社會、與客戶的關系。”盡快建立符合國家、企業、職工實情,適應時代需求的經營等機制,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
華為是我國民企的龍頭企業,是全球最大的電信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第二大電信基站設備供應商,職工人數11萬。這么大的跨國企業,任正非1987年創業時是個20多人的小企業,20多年時間達到世界級規模大企業,是當今的奇跡。奇跡背后是華為總裁任正非非凡的智慧和他創建的獨特的企業文化。
《華為基本法》第四條:“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凝聚力的源泉。”第六十八條“公司保證在經濟景氣時期與事業發展良好階段,員工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區域行業相應的最高水平。”
華為承諾兌現了。“華為2010年年報顯示,公司在雇員費用這塊的支出是306億元,以華為11萬員工計算,其員工平均年薪近28萬元”(《第一財經日報》)。“這306億元還不包括股票分紅,華為職工有6.5萬人持有公司股票,2010年分紅118億元”(《第一財經日報》),股票這一塊收益非常豐厚。華為職工工資加股紅兩項收益,遠遠超出一般的企業職工收入的數倍或十幾倍。
任正非認為“仁愛”是凝聚力的源泉,旗幟鮮明的將“仁者愛人”的思想融入到了企業文化中,在“仁愛”力量感召下,上下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職工愛自己企業、崗位拼命工作,企業全方位關愛職工、高收入回報職工;職工得到實惠后,更加拼命工作。企業得到快速發展,華為創造了中國速度。
現代企業以“仁”為本構建企業“法文化”,將人性化的關愛融入制度、規章等建設中,能將傳統文化的“凝聚、關愛”作用最大化,使精神力量外化為強大的動力,為企業的發展做貢獻。
3.約束、示范、警醒作用。以“信”為本構建企業文化外層的“形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約束、示范、警醒”作用。信,過去指傳話的,信得過的人才有資格傳話。“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意思是一個人沒有信用不知他怎么立足。講信用是大家做人的立身之本、國家的立國之本。
《史記·商君列傳》里記載了“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說是戰國時商鞅要在秦國推行變法,怕別人不信、不支持,就在秦國都城南門外立一根木頭,說誰把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一個人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追加賞金給那人五十金。這一舉動,使人們感到商鞅是個說話算數的人,講信用的人,他的新法獲得了大家的信任支持,在秦國很快全面推廣了。
《史記·周本紀》里有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寵妃褒姒不笑,周幽王為博取褒姒歡笑,數次點燃驪山烽火臺上的柴草和狼糞,狼煙四起,各地諸侯以為軍情急帶兵來救,結果數次上當受騙。后來真的軍情緊急,燃狼煙,諸侯怕受騙不來救了,西戎兵馬入城殺死周幽王,搶走了褒娰,還放火燒了宮殿,周幽王的不誠信帶給自己滅頂禍災。
以上事例看出:古人堅守“誠信”,以此約束自己,為后人做出了示范表率;古人拋棄“誠信”,為后人立下一面警醒的鏡子。外層圓“形文化”是“物質文化層”,建設該文化層就是要塑造企業品牌形象。外層是以物質形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表層企業文化,由職工創造的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構成的器物文化,主要包括企業的產品、包裝、服務等方面內容。企業品牌形象塑造,任務很艱巨,但“誠信”是企業應永遠堅守的經營之道。
我國“海爾砸冰箱”的故事,家喻戶曉,1985年廠長張瑞敏把76臺存在質量問題的冰箱當眾砸毀。他知道,誠信和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立于不敗的是優質產品。他砸出了新天地,今天海爾已成為跨國企業、世界最大的家電企業。
企業如果缺乏誠信,它無法生存。老企業“三鹿奶粉”的消失就是鐵證。
華新水泥是中國名牌產品,長江上的大橋基本是華新水泥做的,還有中國、世界一些重點工程都用的華新水泥,用戶認可華新產品是認可華新這個百年品牌,品牌背后是過硬的產品。然而,曾經一個時期,當華新改為“東風”后,重要客戶都丟失了,恢復華新后,丟失的客戶才回來。這說明品牌的重要。
“形文化”是把精神變成物質、把制度變成行為,直接創造效益和財富的文化層面。但業務本身不是文化,貫穿業務之中的經營謀略、營銷策略、服務技巧等才是我們需要塑造的文化。
企業建設好企業文化是時代的需要,自身內在需求,企業構建同心圓文化的最高境界:具有主導產品與優質服務、凸顯人才素質與企業實力等綜合的品牌形象,這是構建同心圓模式的終極目的。一個企業要達到這終極目的,企業就要運用好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到內、中、外三層的文化建設中去,真正建設內外一體的同心圓文化,企業才能做大做強,走向世界。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